|
|
同志话语之评论篇(5)
作者:水中的青鱼
孤独,艺术和爱:〈钢琴课〉
深夜一点的时候,看完《钢琴课》。这个时候看这个电影,我只能说时间选的太好了。 我的感受,《钢琴课》所表达的就是这五个字:孤独,艺术与爱。 一个哑巴,因各种因素的限制,她与人交流就很少,她的内心是孤独的,因为她也是一个内心很丰富的人,她一样才充满着对人生的爱与希望,也渴望被人爱的。 但很不幸的是,在影片开始的时候,一直没有一个人真正进入她的内心世界。没有办法。所以,她的孤独是多么地强烈,可她是需要交流的,需要表达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受…… 但一个人的孤独实在是太强大了,如果没有合适的表达途径,很少有人能真正地面对着这人生的孤独…… 但幸运的是,女主人公找到了表达自己的工具,找到了 赶走孤独的好办法……她用弹钢琴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情绪,表达着自己对生命的爱与渴求,她用钢琴赶走了生命中的孤独……于是,她不在寂寞,她不在孤独,她不在是一个人孤零零的了,因为她有着表达自己、实现自己价值的地方——艺术。 这也是一切伟大的艺术的作用吧!有时候想,真的要感谢这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艺术,还可以用艺术来表达自己的孤独,用艺术来派遣孤独……鲁迅是很绝望的,孤独的,寂寞的,失望的,因为他在现实中很少看到希望……但幸好有艺术,鲁迅用自己的笔来写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这样,虽然,鲁迅仍然是孤独的 ,但他用自己伟大的小说来表达自己的绝望,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已经用艺术超越了孤独! 尼采更是一个生命中的绝对孤独者,当一切人还在宗教的迷梦中酣睡的时候,尼采却发出了“上帝死了!”的声音!尼采因为着超越了自己时代很远,所以,真正理解他的人是很少的,尼采觉得是很孤独的,不然也最后也不会发疯……但同样,尼采通过自己的写作,通过自己诗一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是的,尼采同样用艺术来反抗着孤独…… 同他们一样,《钢琴课》中的女主人公一样是很孤独,同他们一样,她也一样用艺术——弹钢琴——的方式反抗着孤独,表达着自己…… 正如无法想象鲁迅和尼采如果没有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他们会怎样活一样,也很难想象出女主人公如果没有了钢琴,她又如何被表达?她又如何派遣孤独? 也正因为如此,女主人公才会把钢琴看得很重!确实是这样的,如果没有了钢琴,女主人公就没法表达自己,正如鲁迅和尼采不写作一样! 所以,才很自然地,女主人公把钢琴看做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所以,她才一再坚定地与自己的琴在一起! 但是否仅仅有了艺术就足够了呢?不,不,并没有几个坚强的人能把自己的一生都奉贤给艺术而把其余都舍弃掉……那需要一个人足够坚强,足够伟大……或者说是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的,即使是凡高和尼采,一生好象都奉贤给了艺术,但他们最后都是发疯的,并且他们都深深地渴望着尘世的幸福,希望有人爱自己……或者说,他们的发疯恰恰说明一个人不能完全为了艺术,因为艺术最终所要表达的还是人的情感与内心世界的…… 也许可以说,艺术也仅仅是人生的一部分……即使在最孤独的人心中也是渴望爱的! 与她丈夫相比,她的情人却更能进入她的内心世界,因为她的情人才真正尊重她真实的想法,真正地为着她的幸福着想。 她的丈夫毕竟太为庸俗了,他虽然很渴望得到女主人公,但也仅仅想得到肉体而已,他并不关心她的内心世界,并不关心她真实的想法……她的丈夫仅仅关心土地,就像他不明白毛利人为什么这么爱土地一样,他同样不能理解女主人公为什么这么喜欢钢琴…… 但真的非常幸运,女主人公找到了真爱,并且,她最终还同她的真爱一起生活了……所以,也很自然地,当需要在钢琴与生命之间选择时,女主人公选择了生命而不是钢琴,毕竟现实的幸福要更为重要的,因为她有着真爱,而几乎忘记了孤独…… 记得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人是因为孤独而产生爱的,或者爱是为了派遣孤独才产生的,自己也是这样相信着的……相信很多的爱也是这样产生的…… 所以,很多时候,在艺术与爱之中进行选择时,很多人选择了艺术。这也很正常,或者可以这样说,那些艺术家们都是没有得到爱的,如尼采与凡高,所以,在只好唯一选择艺术来抵御人生的孤独…… 女主人公被钢琴一起拽下去时,她落了一段时间,之后开始了挣扎,在艺术与爱中,她最终选择了活着,同自己的爱人活着……她的被救象征着她获得了新生,不在像过去一样压抑…… 《钢琴课》中的画面很美,音乐也很好。印象中最深的有三个画面:女主人公在沙滩上弹着钢琴,小女孩在跑着,她的情人被深深地感动了;女主人公被她丈夫砍一根手指后,歪歪地从泥水中站起来,她哀伤的脸上满是泥,她就像一个受伤的黑天鹅;还有就是女主人公被钢琴拖下海的那一段,我个人认为那是最好的画面。 2001,9,16日凌晨两点 后记:说的是别人的孤独,其实说得也是自己的孤独;说的是钢琴 女得到了爱,其实说的也是自己对真爱的渴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