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话语之评论篇(8)
作者:水中的青鱼
《蓝宇》到底有多差?!! 就我个人感觉而言,《蓝宇》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他远远地底于一般的期望。也许是《北京故事》太感人了,所以不自然地地对影片《蓝宇》抱很大的冀望。但很不幸,很多准备了很多纸准备要好好地哭一场的同志,在看完影片之后发现这样的准备完全是多余的:电影《蓝宇》就像一壶半温不凉的温开水一样索然无味。也许是抱的希望太大的缘故。
虽然因各方面的关注,但平心而论,《蓝宇》完全只是一部很一般的电影,他完全没有达到经典的地位,他在电影中的地位,是与《北京故事》在同志文学中的地位完全无法比的。如果《蓝宇》完全没有打动对《北京故事》最为熟悉的大陆同志的话,那么,即使他打动太多的人,也只能说他是一种失败。〈蓝宇〉完全没有王家卫的〈春光乍泄〉那样打动人心。
编剧的巨大失败
《蓝宇》获得了台湾金马奖的“最佳改编剧本”。但我觉得剧本与原作相比,倒是个失败的作品。
《蓝宇》说的是一个同志爱情的悲剧,整个剧本就是为这个悲剧的最高潮——蓝宇之死而服务的。但很遗憾,整个剧本的结构倒显得凌乱。
更为重要的是,《蓝宇》的剧本根本就没有揭示出造成同志爱情悲剧的深刻社会根源——家庭与社会的压力;相反,看电影《蓝宇》,给人的感觉倒更像是仅仅蓝宇和捍东两个人的感情生活,而他们生活的周围环境和土壤都不存在了。其他人,如捍东的母亲、林静平、刘征和捍东的妹妹及妹夫完全是这个故事的陪衬,已经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并且,他们的存在与整个影片并不协调,有种生硬的感觉。这也显示了关锦鹏对拍大陆题材的影片并不熟悉。
同时,正是影片中仅仅只有两个主要人物,也显示了影片本身的苍白与不可信,也使得蓝宇悲剧的存在缺乏了一种社会性的分析,这也是《蓝宇》电影很难打动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电影《蓝宇》的剧本分析,我想结合《魂断蓝桥》剧本做一下对比分析。
从电影想要说的内容来看来看,电影〈蓝宇〉和〈魂断蓝桥〉说的都是社会偏见对真挚爱情的扼杀而造成了一个悲剧:〈魂断蓝桥〉说的是英国社会等级差别对爱情的扼杀,〈蓝宇〉说的社会对同志爱扼杀;从剧本结构上来说,两个电影采用的表达方式也都很相似:同样是作为回忆的形式,影片结构也都可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六个部分组成;两者都是悲剧,最后的结局都是善良者和真诚者被扼杀掉。
但是,从影片最后达到的效果来看,〈蓝宇〉是很失败的,它没有问其高潮——蓝宇之死做好铺垫;而〈魂断蓝桥〉则很好地为了高潮——玛拉之死做了很充分的铺垫。下边,简要地从这两个剧本本身的结构分析其利弊。
1. 序幕 〈蓝宇〉和〈魂断蓝桥〉都是一部回忆性的题材,所以,两部电影都有序幕,即罗依和捍东的回忆,但〈魂断蓝桥〉是通过画面上中年罗依在就要上战场前的回忆构成,一开始,影片就通过一个苍老而痛苦的中年罗依形象表达了一种忧伤的气氛,这就为整个电影打下了一个悲剧的气氛。与〈魂断蓝桥〉相比,〈蓝宇〉的序幕仅仅是通过捍东的话外音的回忆而组成,这样的表达因为缺乏人物的画面显示,所以,其悲剧性的氛围并没有很好地渲染。一开始,〈蓝宇〉就没有很好地打动观众。相反,我觉得如果影片采用〈北京故事〉的开头,以梦境的形式回忆蓝宇,就如〈蝴蝶梦〉中的形式那样,就可以获得交强的悲剧氛围。
2. 开端 〈魂断蓝桥〉的开端是通过罗依和玛拉在防空洞中的对话而开始的,这样的对话很经典,它不仅交代了影片的背景,她还非常清楚地交代了两个主人公的性格:罗依因战争有很多意外,如可以遇见像玛拉这样美丽的女士,而喜欢战争,这就揭示了其浪漫的性格,还有其出身高贵;而玛拉则很不喜欢战争,罗依说“玛拉是个现实主义者”,这是很正确的,这也交代了玛垃出身于平民的背景,深受等级观念的影响。这就为以后二者性格中的矛盾冲突埋下了伏笔,也为以后英国传统的等级观念造成了二人爱情悲剧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未完待续)
首先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我更喜欢<北京故事>,因为我觉得<北京故事>中的戏剧冲突性很强,也很深刻,很真实地说明了大陆同志所面临的家庭与社会压力以及由此造成的同志爱情悲剧;并且<北京故事>的作者写作技巧很高明,他很好地为小说的高潮-----蓝宇之死做好了各种铺垫,所以,其悲剧性更强烈.而电影<蓝宇>本身也可以采用这样的冲突性很强的剧本结构,以获得很好地悲剧效果,但很遗憾,关锦鹏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
也许关锦鹏想弱化同志爱与异性爱的区别,但很遗憾,同志爱在情感体验上固然同异性爱是一样的,但社会对待两种感情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这也就使得同志爱和异性爱在社会中所面临情况是差别很大的.这样的弱化同志爱与异性爱差别是背离大陆现实情况的.这样地弱化就使得蓝宇之死好象仅仅是由一场偶然性的车祸事件引起的,这就大大地减弱了其悲剧的社会根源.
关于欲望
<北京故事>中欲望占了很大的篇章.就小说前半部分而言,捍东完全是一个花花公子的形象,他抱着游戏人生的态度,他对于蓝宇固然有真情,但其玩弄的成分同样存在.而影片则弱化涵东的这种形象,就与涵东有过同性性关系的也只出现一个.关导演也许想更打动观众,所以,就着重表现捍东和蓝宇之间的真情,二人之间的欲望则很微弱.
就个人感受而言,我觉得男同志这个群体,其欲望要更强烈一点,.其满足其欲望的方式更炽热,更有激情. 影片<蓝宇>中弱化了这种赤裸裸地欲望,而把蓝宇和悍东的关系定位为一种真情.但这样的处理固然可以打动异性恋者,但却很难说服同志相信这个影片中的描述.
相反,其他经典性同志电影中欲望的主题一般都比较强烈,如〈春光乍泄〉就很好地表达了欲望和压抑.
同时,对于这个影片中出现的裸体镜头与性爱场景,我个人并不喜欢,总觉得缺少美感,缺少经典的镜头,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人物分析
1,林静平的作用
林静平在<蓝宇>中出现了三个场景:一个是林在同俄国人谈判时的神采飞扬,其气质吸引了捍东;第二个场景是林深夜同捍东一起在深夜走,二人的感情得到了发展;第三个场景是林披上婚纱,捍东的母亲对她非常地满意.
应该说,林静平的形象要比<北京故事>中要好得多,但我仍觉得关导对她的安排是一个败笔.因为影片缺少对她内在东西的挖掘,缺少她与捍东婚后感情的描述.
我觉得如果影片加入林与捍东婚后感情生活,并展示他们感情破裂的过程,则可以很好地表现(从侧面)捍东对蓝宇真实的感情:捍东是因为无法忘记蓝宇,所以才同林静平离婚的!这本来是一个很好地表现捍东与蓝宇真情的好机会.可惜,关导没有这样安排,.也就减少了其悲剧性.
并且,因为林静平只有婚前三个场景,就使人感觉要不要这个人都是可以的.比如,如果影片用捍东的话外音交代自己的结婚与离婚,我想,也是可以达到这样效果的.
2,捍东
影片中,胡军的表演是很到位的,其眼神中要说的内容是很多的.关导弱化了捍东身上游戏人生的态度,这就使观众更容易接受捍东的形象,以及他与蓝宇之间的真情.
胡军有一个场景非常酷:在秋风中,胡军戴着红围巾,靠在车上,在北京很好地秋天天空的背景中,他吸着烟,静静地等蓝宇.这样地画面是很美的.
3,蓝宇
蓝宇的扮演者刘烨无疑是无法让人接受的,尤其是读过<北京故事>并很热爱<北京故事>的同志们, 刘烨固然很有味道,但与大家心目中的蓝宇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刘烨缺少蓝宇所具有的那种纯洁,清纯,甚至还有忧伤.
影片中的其他几点不满意的处理: 1,捍东二年后再一次见到蓝宇. 对于关导这样的安排,我也是不喜欢,不满意的.二人见面太唐突了,缺乏一定气氛的烘托,缺乏对捍东如何思念蓝宇的表达.而这样的安排本来是很可以大下工夫的,比如,可以通过捍东与林静平婚姻关系的破裂的侧面烘托,也可以通过穿插<你怎么舍得我难过>这个主题曲来表达酣懂对蓝宇的思念和寻找.或者,不要这样戏剧性特强的二人见面,而像原著中那样,捍东开着车远远地跟着蓝宇,这些都可以表达出他们之间的感情.
2,捍东入狱 这也本是表现蓝宇对捍东真情的极好机会。但影片安排了捍东的妹妹的叙述:蓝宇为了救捍东而把那个楼房卖掉.这就使影片显得极为平淡无味.本来这个时候就是要为影片的高潮-------蓝宇之死造势,渲染气氛的,但关导却仍采用平淡的处理.
捍东出监狱后,很多人为他庆祝,他也很高兴,影片描述了很多人与捍东的划拳,但总感觉影片没有很好地刻画他与蓝宇之间的感情新的变化和发展,尤其是二者都有劫后重生的感觉,二人的感情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也许是我看得不仔细。毕竟我只是凭借着看了一遍的电影发着议论的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观众对于影片的高潮缺乏心理上的认同,缺乏对高潮的渲染.这更不能不说是一个失败.
3,蓝宇之死 如果说这部电影是个失败的电影,那么,蓝宇之死更是失败中的失败.首先,影片中刚开始就缺乏对蓝宇之死的侧面烘托,仅仅是一个电话,一切显得太为唐突.
更有,捍东看到蓝宇的尸体后,仅仅是靠在墙上失声痛哭,而并没有做很过分的举动(如原著中所描写的捍东抱着蓝宇的尸体,抱着门不愿相信这样的事实),好象他已经知道了蓝宇一定会死的.这样的处理方式,也很难使人相信:因为如果捍东很爱蓝宇的话,那么,当他看到蓝宇的尸体时,他仅仅靠在墙上哭就显得很不真实,也很难感动观众.
总之,看完<蓝宇>后,不仅仅是失望,更有一种情感上的极大不满足.毕竟,关导这样的处理方式,在我看来,并没有很好地为其高潮-----蓝宇之死做好铺垫,.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失败.
与电影相比,我更喜欢小说,小说的戏剧性更强,也更好地为其高潮做好各种铺垫.
|